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1941年10月31日至1942年7月4日,苏联红军为防守和夺取塞瓦斯托波尔城和黑海舰队主要海军基地,与德军所进行的一次战役。在本次战役中,德军及仆从国——罗马尼亚王国共组织了第11集团军共35万人(下辖3个德国军,2个罗马尼亚军,共计11个师的兵力),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其当面是苏联南方面军下属的黑海舰队,独立滨海集团军,第51集团军的约23个师及配属分队,约27万余人。在进攻中,德军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重炮部队,利用超重型榴弹炮对塞瓦斯托波尔外围的诸多要塞阵地进行了攻击。同时歼灭了从刻赤半岛来援的苏军第44、51军等部队。最终塞瓦斯托波尔因后勤不济而陷落。战役中,苏军在刻赤半岛损失约17万人,在塞瓦斯托波尔损失约7万余人,合计24万余人。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1941年10月31日至1942年7月4日,苏联红军为防守和夺取塞瓦斯托波尔城和黑海舰队主要海军基地,与德军所进行的一次战役。
在本次战役中,德军及仆从国——罗马尼亚王国共组织了第11集团军共35万人(下辖3个德国军,2个罗马尼亚军,共计11个师的兵力),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其当面是苏联南方面军下属的黑海舰队,独立滨海集团军,第51集团军的约23个师及配属分队,约27万余人。
在进攻中,德军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重炮部队,利用超重型榴弹炮对塞瓦斯托波尔外围的诸多要塞阵地进行了攻击。同时歼灭了从刻赤半岛来援的苏军第44、51军等部队。最终塞瓦斯托波尔因后勤不济而陷落。
战役中,苏军在刻赤半岛损失约17万人,在塞瓦斯托波尔损失约7万余人,合计24万余人。
曼施坦因因此战的胜利晋升陆军元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1集团军于1941年10月占领克里木大部分地区后,集中兵力企图在行进间一举攻占塞瓦斯托波尔地区,但该企图遭到挫败。 塞瓦斯托波尔守军共有约2.3万人,火炮150门。战役发起时,工事构筑尚未完成。按照分工,海上防御由海岸炮兵和黑海舰队负责。1941年11月9日,苏联红军又将滨海集团军3个师的兵力编入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序列,用于增强防御力量。黑海舰队分舰队,由于受到德军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威胁,大部撤往高加索地区待机,只留几艘战列舰和巡洋舰组成火力支援队,支援陆上防御作战。 德军经过短暂的准备,连续对该城发起了三次猛烈进攻。第一次进攻于1941年11月11日至21日实施。德军集中4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师和1个罗马尼亚摩托化旅,沿雅尔塔公路向巴拉克拉瓦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并从切尔克兹·卡尔缅地区向卡腊科巴谷地实施辅助突击。经激烈交战,德军虽在两个方向上的个别地段突入苏联红军防御阵地1-4公里,因损失严重,被迫于21日停止进攻。但由于苏联红军第51集团军没有守住刻赤半岛,塞瓦斯托波尔局势更加严峻。
利用短暂的平静时机,双方都积极调整部署并增加了有生力量。12月7日,德军投入7个步兵师、2个罗马尼亚旅和1270余门火炮,发动了第二次进攻。德军在人员和主要技术装备上几乎超过苏联红军1倍。尽管苏联红军顽强抵抗,在德军主要突击方向上仍出现了面临被突破的危险局面。苏联红军统帅部紧急调集部队,增强防御力量,同时对突出的德军翼侧实施反突击,击退了主要方向上的德军,暂时消除了被突破的威胁。为减轻塞瓦斯托波尔城防的压力,调动德军,苏联红军决定对刻赤半岛实施登陆战役。这一战役于1941年12月26日至1942年1月2日实施,迫使德军从塞瓦斯托波尔调走大量兵力,在近5个月内没能采取积极的进攻行动。苏联红军利用这一时期积极改进防御部署,增补物资,并实施一系列攻势行动消耗敌人,改善防御态势,在个别地段把德军击退1-4公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942年6月6日,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拉开了序幕。当天,203个德军炮兵连集结在北部要塞群,曼施泰因力图在最强防御线上打开缺口,从而发起二战中德军最疯狂的一次炮击作战。但是,在最北部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压制着北方主要道路和别别克峡谷的险要地带,305毫米火炮随时会对德军步兵造成毁灭性威胁。而普通的火炮对这个坚固无比的要塞也毫无办法,它的44公里射程更让德国第54军难以前进寸步。为了突破最强的要塞,必须动用最强的火炮。德军经缜密策划后调拨了3门超级巨炮,它们分别是:420毫米固定式臼炮"刚玛设备"、610毫米自行臼炮"卡尔设备"、800毫米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设备"(也称为"多拉炮" 而它的穿甲弹射程是38公里所以亦必须在"高尔基I号"的射程之内冒险攻击)。德军的第一目标是苏军"库拉贝"弹药库,为此,首先由"古斯塔夫"连续发射重达7100公斤的穿甲弹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护层命中位于地下弹药库中部引起震撼全岛的大爆炸,从而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随后,"古斯塔夫"顺临时搭建的4轨大型铁路转弯南下,开始攻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北部德军炮兵开始进入全面围攻"高尔基I号"的炮击行动。 这时北部炮击的主角换成了610毫米"卡尔炮",它也被称为"雷神之锤"。"卡尔"的射速较快,重达2200公斤的610毫米高爆弹倾泻在"高尔基I号"要塞周围,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装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内部开始暴露;然后是第8航空军倾巢出动,采用每天1000架次的波状俯冲轰炸对要塞生活区造成完全破坏,迫使苏联士兵向要塞内部退却。为了压制苏联步兵的突围和增援,420毫米"刚玛炮"对要塞周边进行地毯式轰击,1000公斤重的420毫米炮弹雨点般粉碎要塞周围所有的道路、铁路网,"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完全孤立! 6月17日,德军总攻。
在35公里的狭窄阵地上,1300门德军火炮对"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进行不间断全体炮击,要塞被灼热的冲击波覆盖,所有外围防御阵地几乎化为灰烬。但是最重要的联装炮塔由于目标小而未被命中,仍然坚持反击。德军为精确攻击这个炮塔而调拨了2门355毫米臼炮到别别克峡谷北边,同时命令所有火炮使用穿甲弹齐射压制苏联炮塔。当"高尔基I号"暂时沉默时,十余枚355毫米榴弹(重1000公斤)从顶部插入炮塔装甲板,这些炮弹装有延迟爆破引信,在数分钟之内连续造成内部爆炸。"高尔基I号"装甲炮塔顶盖被整个掀开,德军立即动用280毫米火箭炮对敞开的炮塔实施燃烧弹射击,其他火炮改用高爆弹继续轰击炮塔周边设施。 最后"高尔基I号"联装炮被完全摧毁,驻守炮塔的苏军官兵全体阵亡。 同时南部德军也开始对苏军第一防御线进行压迫。6月11日,德第30军分3路进攻:第72步兵师北上直扑“上坡高地”,由罗马尼亚山地师牵制苏军"废墟山"和"北方鼻子"阵地进行掩护,至6月22日占领“上坡高地”;第170步兵师由中路绕过"库贝"要塞于18日夺取"秃鹫高地";主力第28步兵师连续攻克“荆棘山”和"红色高地1、2、3",然后北上再折返,从后面进攻"巴勒库勒瓦"要塞,苏军被打个措手不及很快失守。 在短短的10天内,南部苏军两重防线均已告破,德第30军进逼最后的“苏联山脉阵地”,等待北部第54军的合作夹击。 看不见天空的城市 北部战线6月11日,巨炮“古斯塔夫”全面轰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多数火炮亦向前推进10公里(这时已没有“高尔基I号”的炮火压制)集中攻击中部要塞群,由于各要塞之间的道路、铁路和电话等联络设施均严重损坏,无法有效地协同;而里面的指挥员有很大部分是没有经验的新军官,而要塞完成时的第一代军官很多在大清洗时被杀害,内务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又多数驻在市区,面对精锐的德第54军自然要吃大亏。6月13日,德第22师占领“斯大林”要塞,炮兵部队层层推进,使用88毫米炮和火箭炮在近距离各个击破其余要塞。至6月22日,北部苏军中心防御完全崩溃,12个要塞有11个落入德军手中,但是这时"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仍在抵抗! 装甲炮塔被炸毁后,在“高尔基I号”的下部2层永固工事中仍有1000名苏联士兵死守,德军调集大量88毫米高射炮逼近工事进行零距离穿甲弹、榴霰弹交替射击,第2层工事被夷为平地,苏军拒绝投降进入地下第3层防御。德军火炮无法攻击地下目标,派战斗工兵分区使用塑性炸药一块块炸开工事入口,但工事内部有众多暗道和隐蔽火力点,炸药也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德军不得不采用原始的手段-进入工事用手枪、刺刀和工兵铲进行白刃战,最后以惨重代价占领了这个“血的房间”,当时人血在射击口和下水道里流淌,可见战斗之残酷。1000名苏联士兵中被俘者不到40人。这样,塞维纳亚湾北岸全部被德军控制。德第54军麾下第22、50、24步兵师开始渡过塞维纳亚湾配合南部第72步兵师夹击“苏联山脉阵地”,在6月30日终于拿下这条最后的防御线。第72步兵师分成3路进逼塞瓦斯托波尔市区英国军人墓,而北部3个步兵师在市区东部完成合围,北岸第132步兵师和第306炮兵司令部也已架好火炮。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整个克里米亚战役已由攻防战转变为德军占优势的围攻战。 从6月30日开始,德军动用包括3门巨炮在内的所有1300门火炮对市区进行地毯式轰击,第一天就发射了64000吨炮弹,整个城市变成血红,天空消失在浓烟和烈火中。第2天起,德军进行不间断射击,第8航空军的出击增至每天1500架次,120000枚燃烧弹席卷塞瓦斯托波尔,排炮达到暴风雨般猛烈的程度,市区建筑全部被炸毁,公路、图书馆、公园、学校荡然无存。德军接着使用重型燃烧弹和火箭弹进行大焚烧,无数火球流星般地向城市飞来,"斯图卡"机群也开始低空扫射。塞瓦斯托波尔笼罩在地狱之火中,这种情形恐怕只有在“启示录”里才看得到。 不过,尽管城市毁坏得如此严重,但市民和守军基本上毫发无损。塞瓦斯托波尔是一种"镜子城市",也就是说在地下还有一个巨大的、和地上城市基本对应相同的生活区。德军炮轰的5天里,苏联军民进入这个地下城市生活、甚至开展娱乐活动。地下城里也有兵工厂,工人和市民加紧制造火炮弹药,提供给守军使用。在城市烧毁之后,德军火炮用穿甲弹射击地面,但是市区的地面比要塞装甲更厚、生存设施也更好。但如果德军用"古斯塔夫"射击必定会给市民造成巨大伤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7月2日,南部德军首先发起总攻击,第170步兵师从后面包抄靠海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I号"要塞,动用全师兵力将其占领,这次"高尔基II号"的火炮由于射角不足的关系而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至7月4日,第72步兵师突破英国军人墓向西推进,市区外的苏军全部被压缩在半岛西部狭小的3个滩头。 德军达成对塞瓦斯托波尔市区的全面包围后,守军的抵抗已无任何意义。7月3日,德军减低炮击强度,步兵和装甲兵占领了市区的50%。考虑到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古斯塔夫"巨炮的威胁,苏军守备部队同意投降,这时守备司令官不在城内。7月4日,德军停止炮击,苏军暗堡和火力点也陆续投降。这时黑海舰队派出的舰只姗姗来迟,半岛西部残余的少量苏军上船撤退,其中包括塞瓦斯托波尔守备司令-克斯罗夫中将。
至此,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落幕。这座不败的城市最终没能挡住新兴侵略者的脚步,这里曾是正教徒的骄傲、黑死病的发源地、纳西莫夫的荣誉、托尔斯泰的军营,而现在却成为了纳粹德国入侵高加索的基地,打开了通向富饶之地-巴库油田的大门。但德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死亡约2.4万人。至此,曼施泰因终于征服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他因此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真可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后曼施泰因撰写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记载,苏联共有90000人在克里米亚成为战俘,这个数字太大,可能包括民兵和临时征召的志愿兵。曼施泰因本人因此战功于6月30日战役进行时晋升野战元帅。而苏军司令季米特里-克斯罗夫中将被召回莫斯科,因失守责任而被降级为少将,转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属下第24军军长,1945年晋升上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德文:Schwerer Gustav/Dora,英文:Heavy Gustav),又称为德国800mm K (E)铁道炮,是德国希特勒时期由克鲁伯制造的超重型火炮。其设计与制造目标为提供前线部队曲射支援火力,击毁当时仍然为各国陆军视为防御主干的大型要塞与巨型碉堡。火炮口径高达800毫米,重达1344吨,可将重达7.1吨的炮弹投射到37公里以外的目标,可将重达4.8吨的炮弹投射到48公里以外的目标。
1934年位于德国埃森的克鲁伯公司接到来自德国陆军司令部(Oberkommando des Heeres )的一纸要求,信中表达希望克鲁伯能够设计出一款能够击毁马奇诺防线上要塞的重炮,尤其是最好一炮就能狠狠的打穿7米厚的混凝土掩体,或者1米厚的钢板,然后还要从敌人炮兵无法还击的距离外进行发射。
克鲁伯的工程师艾利希·穆勒博士(Dr. Erich Müller)在计算后,发现如果要达到这个说起来很简单的目标,光是炮弹就要重达七吨,口径大约是800mm,炮管长度至少要30米,整个玩意儿就要1000吨重;如果还要它具备机动性,它就需要将整体重量分摊在两组铁轨上。一般来说铁道炮只有调整射击仰角的动作,至于左右回旋角度则依赖铁轨的弧度,只要让炮车前后移动即可完成回旋角的修正;克鲁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还设计了不同口径的铁道重炮版本,有70cm、80cm、85cm,以及100cm共四种口径。
咸鱼翻身
一直到1936年3月之前,整个设计案在提交之后就变成像大海中另一颗石头;笃信“数大就是美”的基本教义派信徒希特勒在视察克鲁伯时又提起将巨型重炮导入量产的话题;然而这并非直接的要求,不过倒是让800mm口径的重炮又有重起炉灶的开始,最后在1937年初获得生产制造许可。
第一座炮的组装从1937年夏天开始,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巨大的组件本来就有制造上的困难,加上一边生产一边组装反而将进度拖累到1940年的晚春连个影子都没出来,更不用说这本来就是该出厂交件的日期。
不过古斯塔夫重炮的测试型火炮却在1939年底于希勒斯雷奔(Hillersleben)的试射场完成测试,包括炮弹的贯穿能力检验;炮管以最大仰角发射,炮弹在半空中经过重力加速度的效应加持后成功地击穿原本预定的7米厚的混凝土与1米厚的钢板。然而令人讶异与不解的是当1940年中期在所有的测试都完成后,德国人反而将整个炮拆解销毁。
由于正式的出场检测(如果没通过古斯塔夫重炮就会回归于废铁的身分)定于1941年春进行,为了这个重要的案子克虏伯的小老板埃福瑞德·克虏伯(Alfried Krupp)还亲自到今天位于波兰的达渥佛(Darowo)测试场接待希特勒。
进入量产
检测的结果让希特勒大悦之余还要求多订做两门炮。不过在这一次检测中并没有实弹射击,真正的实弹射击一直到1941年9月10日,试射的炮管还不是搭载在真正的炮车上;第一炮就在希勒斯雷奔试射场发出雷鸣。到了11月又移师到达渥佛进行其他八次射击测试,包括发射7,100公斤的穿甲弹(armor-piercing;AP),并且留下37,210米的射程纪录。
在实战中整个火炮必须搭配在特制的炮车上,炮车像是两个并列的板车并列在两座轨道上;板车下方有两组转向架,每一组转向架用20根车轴,以至于整组炮车毫无客气就要用掉80个滚轮。
附带一提顺便作个解释的部份就是,古斯塔夫重炮的命名由来源自于埃福瑞德尊崇克虏伯前任的领导人兼埃福瑞德的父亲古斯塔夫·克虏伯(Gustav Krupp),因此而命名。
古斯塔夫重炮的弹药概与卡尔臼炮一样只有分为攻击掩体的穿甲弹(concrete-piercing shell)与对付一般目标的高爆弹(high-explosive shell)两种;原本还有一款超程火箭增程弹(super-long-range rocket projectile)可以攻击150公里以外的目标,但是炮管必须增长到84米;如果量产的话,英国多佛尔肯定要整个迁移,有可能伦敦东南角也岌岌可危。
克鲁伯做生意的传统方式为买一送一,第一座重炮一毛钱也不要就转送给德国陆军;但是第二座重炮倒是一毛也没少的地跟军方要了700万帝国马克(Reichsmark;当时美金与帝国马克汇率约为1:4.2);同样地埃福瑞德以他令堂大人之名将第二座重炮命名为“朵拉”(Dora)重炮。
1942年2月地672重炮兵E组(Heavy Artillery Unit (E) 672)重新组建,并且于3月将古斯塔夫炮打包千里迢迢送到克里米亚战场。光是运炮的列车就长达25节,前后算起来足足刚好一英里。
列车于3月初到达佩瑞柯普地峡(Perekop Isthmus)并且待到4月初。德军工兵修筑了一条铁路支线到辛菲罗波尔-塞瓦斯托波尔铁路上,距离目标16公里处;德军在这条铁路的终点又加了4个半循环轨道(从空中俯瞰类似一个右括号跟一个左括号靠在一起,中间再挤一个分隔线,就像“ )|( ”以供古斯塔夫重炮作射击回旋修正的空间。)准备了这么多功夫其实只是要让古斯塔夫重炮为后来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作暖身;古斯塔夫重炮于5月初进入阵地,古斯塔夫重炮发出对大地的雷鸣。
...查看更多
曼施坦因出生于东普鲁士的柏林,刚出生时,又名弗里茨·埃里希·冯·莱温斯基,出身在名门贵族,炮兵上将,爱德华·冯·李文斯基(1829-1906)和海伦·冯·希普林(1847-1910)的第十个孩子。赫德韦格·冯·希普林,埃里希的母亲海伦的小妹妹和步兵上将乔治·冯·曼施坦因(1844-1913)结婚。这对夫妇很不幸没有子嗣,所以孩子还没有出生前就决定过继给他的姨父。埃里希刚出世,莱温斯基就给老曼施坦因发了电报:“你今天得到了一个健康的孩子。母子平安。恭喜。”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不仅仅其父是普鲁士将军,他的两个爷爷也是普鲁士将军(其中一个在1870/71年的普法战争中率领一个军),他的舅舅也是将军;大名鼎鼎的陆军元帅兼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也是他的伯父 。他命中注定要以军人为职业。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接受中学教育(1894-1899),这里在1870/71年的战争后就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然后他在位于普伦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少年候补军官团度过了六年时光(1900–1906)。1906年3月曼施坦因作为一名见习军官参加了近卫军步兵第3团(Garde zu Fuß)。1907年1月晋升为少尉。1913年10月他就读于柏林军事学院学习(也叫战争学院或战争军校)。
1914年曼施坦因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当时正值一战爆发,他担任第2近卫预备团中尉副官。战争期间曾先后在比利时、东普鲁士、波兰作战。还担任过参谋长、骑兵师作战科长、步兵师作战科长。得到一级铁十字勋章和霍亨索伦王室勋章。
曼施坦因战后继续留在军队,在20年代,他参加重建德国国防军的进程,《凡尔赛条约》限定魏玛共和国只能拥有最多10万人的军队。1920年晋升为连长,1922年晋升为营长。1927年晋升为少校,且在参谋本部工作,并出访国外了解军事情况。直到1933年纳粹党篡夺权力,结束了魏玛时期,开始扩充军队,破坏《凡尔赛条约》。
1935年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作训部长。
1938年因上层人事变动,贬职为步兵第18师师长。
1939年参加动员,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加对波兰的入侵。
1941年9月任第11集团军司令,在克里木半岛作战。
1942年8月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奉命攻占列宁格勒未果,歼灭苏一集团军。
1942年11月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挽救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但第6集团军拒绝了突围的命令。
1943年2月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指挥库尔斯克会战。
1944年3月被希特勒解除军职。主张在作战中集中使用装甲兵摩托化部队,配合空军实施速战速决的闪击战。
1949年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监禁。
1953年提前释放。战后聘请为阿登纳政府组建的联邦德国国防部的军事顾问。
1973年6月11日逝世于西德的巴伐利亚州,终年86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942年5月初,苏联红军为集中兵力防守塞瓦斯托波尔,错误地放弃了刻赤半岛,使德军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塞瓦斯托波尔,形势非常危急。德军加强了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轰炸和海空封锁,切断了苏联红军海上交通线,并于6月7日拂晓发起了第三次进攻,德军不断增调兵力,而苏联红军的各种补给开始感到奇缺,同时失去了空中掩护。6月30日,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命令从塞瓦斯托波尔撤出。
标签:塞瓦斯托波尔,战役